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现在有炸弹来照亮我们睡觉,
拿起沙袋,盖住炸弹,把火灭掉。
超过3.2万名英国儿童被疏散到美国。按照当时的行事风格,孩子们应该有一首歌。法国沦陷,创作出歌曲《最后的巴黎》;不列颠之战有歌曲《夜莺在伯克利广场歌唱》。现在,为了纪念英国来的小客人,叮砰巷作了一首余音绕梁的歌曲:
我和姐妹们想起了那一天,
我们离开朋友,乘船离开,
我们想念那些不得不留下的朋友——
但我们只是放在心底,从不谈论。
这首歌就这样一遍接一遍地唱着,直到酒吧里的人们宁愿放弃好酒,也不想再听到这首歌,不想再谈论战争之类的话题,但又躲避不开。凯特·史密斯似乎到哪里都唱着《上帝保佑美国》。电影耗时较长,所以人们还要过好几个月才能看见《忠勇之家》,剧中,沃尔特·皮金乘着自己的小船来到敦刻尔克营救被打败的英国兵。还有一部已上映的电影《一个纳粹间谍的自白》,爱德华·G·罗宾逊在剧中饰演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侦探,整天就听着别人咬牙切齿地威胁他,比如“我总有一天会跟你算账的,侦探先生”。虽然这些电影看完后让人局促不安,但毕竟难以避免。每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,都会有低级庸俗的纪念品,销售员趁机发财。这次的纪念品就是这些经典电影(包括《卡萨布兰卡》,有些人认为它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),和一个流行而又不朽的手势,以至于自此以后的政治运动都对其善加利用。
这个手势由一位比利时难民首创,他叫维克多·德拉维利。和夏尔·戴高乐一样,德拉维利每天都会向同胞们发送短波广播,告诉他们要咬紧牙关。1940年的一个晚上,他提议,大家在各公共场合写上“V”字(取自“victoire”首字母,代表“胜利”)以表示相信盟军会最终胜利,同时挑衅纳粹。这是继十字符(“十”)以来最流行的符号。令人惊讶的是,“V”在不同语言可以代表那么多不同的含义。塞尔维亚语中,“V”代表“英雄”;捷克语中,“V”代表“胜利”;荷兰语中,“V”代表“自由”。英国广播公司对欧洲进行广播时,开头就采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前4个音符,3个点和1个破折号(“嘀–嘀–嘀–嗒”)——在摩尔斯电码中正好也代表“V”。于是,在欧洲各沦陷国家里,人们敲门、拉火车汽笛、按汽车喇叭以及叫服务员都用“嘀–嘀–嘀–嗒”。人们挥手打招呼时比出“V”字手势,餐厅里的刀叉摆成“V”状,停止走动的钟表也会被调成11点5分,“V”字无处不在,甚至在德国军官的私人厕所里。戈培尔试图狡辩说这所有的“V”字代表“希特勒的完全胜利”(Viktoria),但即便德国人都不相信这个说法。不久,这股热潮就越过了大西洋。美国的百货商场到处可见“V”形水钻胸针,蒂芙尼也出售上乘的“V”字钻石饰品,售价为5000美元。
“你们以为在餐厅制造这些愚蠢的噪音,就可以赢得战争吗?”挪威吉斯林(挪威法西斯分子)的一个走狗这样嘲讽道。的确不能。希特勒的帝国比拿破仑时期的还大,希特勒拥有绝对的权力。在陆地上,他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同时向四面发起进攻;在海洋上,他的300艘德国U型潜艇正扼杀着英国的生命线。现在,在他绝对统治欧洲的道路上,只剩下四面楚歌的英国正苦苦反击——除非美国出面干预。
美国人几乎只分为两派:孤立派和干涉派。尽管两派人中坚定程度各有不同,但所有干涉派认为在欧洲的这种局势下,必须有所行动。法国停战后,干涉派一片死气沉沉,“V”形标识,例如佩戴“V”形胸针不过是种姿态。在宾夕法尼亚州珍妮特市,一个射击俱乐部的会员正练习枪法,准备击落纳粹伞兵;在华盛顿柯克兰市,一家咖啡馆把菜单上的“汉堡牛排”改名为“自由牛排”。参议员内特·钱普·克拉克和众议员费什到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大放厥词,主张孤立,被主干涉的美国退伍军人协会轰下了台。有很多流言盛传美国人就是过得太舒服了,所以正“走向软弱”,好像“大萧条”时期美国青年人什么都没经受过,整天围在一起吃香蕉船一样。甚至连爱德华·默罗都在给其父母的信中写道:“美国会为自己的舒服日子付出代价的,并且很快就会尝到恶果。”在所有的干涉派眼里,查尔斯·A·林白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坏人。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将“林白大道”改名为“阿玛街”,《纽约时报》更说他是“瞎了眼的年轻人”,自由专栏作家称他为“冯·林白先生”,罗斯福总统也不客气地羞辱过他(称他为“铜斑蛇”)。至此,林白愤怒地从美国陆军航空队辞职。
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林白是叛国贼。他单人飞越太平洋时,人们对他崇拜有加,可现在他却与希特勒有所关联,美国人难免会认为他背叛美国、背叛人民。初期,他至少还是一个无实质作用的孤立派。“二战”爆发后的第一个月,他说道:“我们不要骗自己了,如果我们卷入欧洲的纷争,我们在和平时期也必须和他们一起。”“这场战争无非是过去在政治上屡犯错误的必然结果。”1940年,纳粹的矛头指向法国时,他又说道:“我们正面临战争的危险,并不是因为欧洲地区的冲突会干涉美国,而是因为我们美国人要干涉欧洲内部事务。我们的危机是内部危机,不需要惧怕外敌入侵,除非美国人陷入内讧或干涉外部战争。”他认定干涉派正“利用一切机会,把我们一步步推向战争边缘”。
这些都是公开言论,一些干涉派可以接受,有的甚至还引以为荣。但是林白的支持者中不乏亲德派,再加上他与媒体的关系又不好,所以关于他的负面新闻被过于夸大。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认为新闻媒体唾弃自己的公众人物。不过在某些方面,他是值得同情的,例如,在他的长子被绑架并撕票后,新闻媒体的表现和行为实在令人惊讶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只打口水战,言多必失。(一次纽约集会上,他说“大多数保持沉默的美国人,不看报纸,不看新闻,也不听广播”,却支持中立。)在得梅因市,和参议员奈一起演说时,他差点儿摧毁了“美国第一”运动。他竟然还警告在美国的犹太人保持缄默,因为犹太人“控制和影响着美国的电影、新闻媒体、广播和政府”。他说,如果美国参战,“他们罪责难逃”。这篇演说让他立即失去了所有犹太人的支持,而且托马斯·E·杜威也认为这番言论“不可宽恕”。
所有孤立派的言辞都咄咄逼人。那段时间最流行的词语莫过于“等同于”,罗斯福下达的每个命令都“等同于宣战”。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基·皮特曼提议,英国应放弃本国领土,撤退到加拿大,他想这应该是希特勒所希望看到的结果。皮特曼甚至都同意纳粹可以控制大西洋地区。明尼苏达州参议员欧内斯特·伦迪提议美国接管英法两国在西半球的全部属地。参议员范德伯格认为“现购自运”就像喝第一口威士忌。从伦敦回来的约瑟夫·肯尼迪说英国为民主而战的说法是“无稽之谈”。“铁裤汉”约翰逊指责他的白宫老上司“不在乎美国人民的命运”。约翰·福斯特·杜勒斯直到1941年11月还在帮助“美国第一”组织,还说道:“只有歇斯底里的人才会以为德国、意大利和日本会对我们发动攻击。”伯顿·K·惠勒告诉参议院,罗斯福“新的农业调整计划”是“要把14的美国青年送进坟墓”。(罗斯福反称这为“卑怯”的说法,惠勒收回此话。)也许参议院最有趣的评论来自罗伯特·A·塔夫脱,他说白宫不满日本对越南的日渐干涉,还说没有一位美国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战死在“中南半岛某个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地方”。
“让美国远离战争!”1000名达特茅斯学院的学生联合署名发给总统的电报中写道。自孩童起,他们都深受孤立主义和和平主义教师的教诲,所以就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能转变自己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的。现在他们的想法与教师所教导的背道而驰。大学教师和罗斯福一样都看到了许多问题——如果有不同点的话,那就是教师们都有些不耐烦,认为罗斯福行动不够迅速。一些怀有理想主义的学生还越过边界进入加拿大应征入伍。查尔斯·博尔特写了一篇干涉主义社论,发表在达特茅斯学院的校报上,这触怒了他的同学,于是他加入英国陆军,并在阿拉曼战役中失去了一条腿。但1940年6月,英国大使洛西恩勋爵在耶鲁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时发现,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自己能够置身事外。一些极端孤立派认为,只要英国舰队向西航行,弃祖国不顾而投奔美国,希特勒就会因征服了联合王国而满足。洛西恩试图使他的观众面对现实,他宣称孤立主义是完全不可能的,美国是无法孤立于外界事务的,如同英国。美国的财富和实力对其他政权来说极具吸引力,对希特勒或任何一个想要称霸世界的人来说,美国都令人垂涎。耶鲁大学的教师都听得热血沸腾,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却无动于衷。
罗斯福同意洛西恩的看法,将其与英国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类比。英国白厅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统治欧洲大陆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马尔巴罗和惠灵顿都跨越了英吉利海峡,为什么1914年英国不能容忍德皇入侵比利时,也正因为这一点,英国陷入了战争。罗斯福相信,在历史的长河中,美国必须和大西洋地区站在统一战线上。
但1940年是总统换届年,没有一个总统任期超过两届,这使罗斯福更加为难。虽然竞选第三个任期并不违宪,但总统两任期制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,他并没有打算打破传统。他本来计划1941年1月卸任,但现在这个情况,他不知如何是好。人民很有可能选出孤立派总统,这对美国来说将是无法想象的灾难。在帮助英国的同时,又赢得选举,确实太艰难。为了实现这个计谋,他认为可能不得不放弃与美国人民坦诚的一贯政策(赫尔也同意)。
欧战一开始,政府办事就已不坦诚。一架绝密的新型道格拉斯a–20轰炸机在试飞时坠毁,美联社报道伤者之一为法国空军部的施默德林先生,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大发雷霆。还有一次,国务院遵照罗斯福的指示,与英国达成协议,公海自由航行权仅限于英国船只,任何德国商品(不管是产自德国还是送往德国)都可以在海上被拦截。即使船只航行于两个中立国之间,该项政策同样有效。中立国家表示抗议,但英国白厅称这是没办法的事,还在打仗嘛。敦刻尔克大撤退后,英军不仅狼狈不堪,更严重的是军备匮乏。因此,罗斯福用最快的速度将所有多余的美国新造武器运往英国。
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在世界上还不及三流国家。自股市大崩盘后,美国的基础机床制造业几乎完全消失。全国最大的锻造厂也只能制造浴缸和汽车车架,榴弹炮只能靠制造有轨电车车轴的机器。德军进攻荷兰的那天,赫尔告诉总统应到国会要求每年生产5万架飞机。罗斯福深吸一口气,最终做到了,因为即使是孤立派也坚持“捍卫美国”,国会投票同意拨款。赫尔曼·戈林说:“简直不敢相信!”最后美国年产6万架飞机。
罗斯福多次站在轴心国对立面的角度发表言论。意大利向法国宣战,使法国陷入极度困境时,他说:“1940年6月10日,法国没想到它被自己的邻国在背后捅了一刀。”总统竞选期间,他向英国提供了50艘超龄驱逐舰,以换取美国在西半球英国海军和空军基地99年的租赁权。此次交易甚至不合法,但它却让美国成为英国的非交战盟友。潘兴将军和乔治·菲尔丁·艾略特都对此表示支持。美国《时代周刊》报道,这是自购买路易斯安那州以来,美国为国防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。一位孤立派参议员说:“听着,你无法抗拒这样的交易……罗斯福达成的这两笔交易,确实比我们所有人都要高明。”
驱逐舰协议签订两天后,一位耶鲁大学法律系的学生成立了一个规模最大、财力雄厚、影响力也最大的反战组织,这位学生名为小道格拉斯·斯图尔特,是桂格燕麦公司第一位副总裁的儿子。这个组织就是“保卫美国第一委员会”。他们认为,美国人应该为保卫美国而战,而不是为了英国——这其实是牺牲了英国这个宝贵的盟友,尽管组织成员们并没有明说。罗伯特·A·伍德将军后来成为该组织的领导人,他也是西尔斯·罗巴克公司董事会主席。
不到6个月,该委员会成员就扩大到6万人。国会山上的每一个孤立派都参与其中。小说家凯瑟琳·诺里斯是该运动的首席宣传员,查尔斯·林白是最受欢迎的发言人,而伍德、亨利·福特、罗伯特·杨、斯特林·莫顿、小爱德华·赖尔逊和莱辛·罗斯瓦尔多是赞助者。委员会的经费似乎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。一次,它同时在60家报纸上整版刊登宣传广告,抨击罗斯福的外交政策,之后又在另外79家报纸上再次宣传。约瑟夫·P·肯尼迪、艾丽斯·朗沃思和约翰·福斯特·杜勒斯的加入,使委员会颇具声望。委员会接连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和芝加哥召开了两次大会,与会者一听到丘吉尔的名字,就嘘声一片,这让林白很尴尬。
为了与之对抗,威廉·艾伦·怀特成立了“援助盟军保卫美国委员会”,还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自己的分会——东部沿海各州是该委员会最大的支持者,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援助盟军保卫美国委员会收集签名、邮寄宣传册、并在保卫美国第一委员会内部散发传单,与其作对。怀特委员会发言人包括约翰·J·麦克洛伊、作家伊丽莎白·卡特·默罗(即林白的岳母),还有以罗伯特·舍伍德为首的知识分子。该委员会得到了许多大型报社的大力支持,除了《芝加哥论坛报》和《华盛顿时代先驱报》。
美国将首次在和平时期征兵,这大概是任何在职总统寻求连任过程中提出过的最有争议的议题,很显然,这次双方都动了真格。曾经,甚至是乔治·华盛顿也未能劝服国会同意在和平时期征兵。1940年,只有加拿大、古巴及一些南美洲国家,和美国一样没有实施强制性军事训练。数百万美国人还是希望维持原制度:对他们来说,这项提议就如同让他们回到他们早已逃离的欧洲。但是马歇尔将军想要士兵,况且,如果美国想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防机制,当务之急就是征兵。6月10日,罗斯福发表演说时,首次提出了这项提议,他承诺“美国的军事设备和军事训练将足以应付任何一次紧急防御任务”。其中的关键词是“训练”,随后在众议院发起的议案就是《征兵训练服役法案》。
约翰·L·路易斯表示,征兵制度是“独裁主义和法西斯主义”的体现。诺曼·托马斯、奥斯瓦尔德·加里森·维拉德和哈里·爱默生·富司迪牧师都认为征兵是不道德的行为(一位牧师预言,征兵将使青年人沦为“梅毒患者和奴隶”),劳联主席比尔·格林发表声明,虽未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,但似乎是说只有在外族侵略美国领土时,他才会同意征兵。让埃莉诺·罗斯福尴尬的是,她最热爱的组织之一——美国青年代表大会也公开宣布其会员拒绝入伍。纽约协和神学院的20多名学生也声称拒绝登记入伍,尽管他们本就可以自动延期入征。莫霍克族印第安人也说明他们不会参战,因为自己从来就没被视为美国公民,这倒有一定的道理。
但反对参战的院外集团运气不佳。9月,委员会将征兵提案提交众议院,正值纳粹炸弹狂轰使伦敦燃成一片火海,各大报纸头条都是关于此事的照片。6月1日,盖洛普民意测验称,大众对征兵制度的支持率和反对率持平,法国沦陷后,征兵制的支持率上升到67%,而现在已增至71%。于是,国会同意暂时实施一年征兵制,规定21~35岁的青年男子必须应征入伍。一夜之间,美国最大的婚戒制造商之一——纽约的J·R·伍德父子公司的营业额增长了250%。美国掀起了一股“征兵前结婚”的热潮,因为他们以为已婚男人可以免于应征,但他们低估了对手。作为该草案的负责人,罗斯福任命了一名陆军军官负责征兵工作,他自1926年起就在研究各种征兵方案,熟知所有漏洞。这名军官就是刘易斯·B·赫尔希。
参议员惠勒曾喃喃自语,美国青年绝不会服从这种奴役性劳动法案,肯定会站起来革命。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。10月16日,已有1600多万美国年轻人应征登记,没有出现任何异常,而且大家的情绪似乎还很高涨。10月29日,战争部长抽出第一批应征入伍的人员,不久,成千上万邮递员们开始送信,信的开头这样写道:
祝贺你:
鉴于你已向当地的街区委员会报名,愿意接受军事训练,并在美国陆军或海军部队服役,现已通过审查,特此通知……
服役人员或入选者(当时出于礼貌,并不称他们为“士兵”),住进了新建的松木兵营,不久便拿着木制步枪,带着标有“坦克”二字的大厚纸箱进行军事演习。没过多久,他们就开始厌倦了。美国当时并未参战,而且他们遵守的是美国和平时期的军事机制,一向笨拙、难操纵,无法鼓舞士气。几个月后,服役人员开始烦闷地数着日子过。到了夏天,军营里到处都是用粉笔写的“OHIO”字样,寓意“10月过山”。“过山”是军营里的暗语,意思是不经批准,即可离开,也就是说,到10月时,征兵制一年的期限就满了,他们即可恢复自由。但是到了那时,他们也未能离开,因为战争即将爆发。然而即使在那时,众议院也只以203对202的票数,通过了征兵制延长18个月的提议。仅一票之差,罗斯福当时真可谓如履薄冰。
希特勒肯定希望总统另有其人,据战后调查,实际上德国政府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花费了不少钱,但多数都打水漂了。经手这些资金的人叫汉斯·汤姆森,是德国大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。汤姆森多次在《纽约时报》刊登整版广告支持两党中的孤立派。在向德国总理府的报告中,他自吹自擂,说共和党政纲中的“美国第一、全民备战、争取和平”是他的功劳。他还大言不惭地说“我们这次的援助,没有走漏半点风声”。
这种说法疑点重重,因为民主党也提出了类似的政纲,承诺“除非我们遭受侵略”,否则美国军队是不会被派往海外的。这次总统竞选的关键点在于共和党候选人,就连亲英派的人也很难找到更合适的人选。纽约检察官托马斯·E·杜威已经赢得了所有的初选,塔夫脱也自信满满地把竞选总部的电话号码设为“me–1940”(意思是“1940年,舍我其谁”)。不过这次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并未受政客们的控制,因为大会代表们盼望提名一位可以打败罗斯福的候选人。大会前夕,罗斯福分别任命了共和党人亨利·史汀生和弗兰克·诺克斯为陆军部长和海军部长,这激怒了代表们。会议期间,不断有人高呼:“威尔基!威尔基!”直到第6次投票选出温德尔·L·威尔基为候选人,他们才作罢。
威尔基的个人品质比竞选过程要好得多。他总是会被一些小状况羁绊,比如说,演讲有时需要高声疾呼,可是他的喉咙总是受不了。9月,连续两天的演讲后,他几乎不能发声了。在伊利诺伊州的罗克艾兰县,他硬着头皮走上台,用嘶哑的声音说:“我有心——咳咳——可我的声音——咳咳。”接下来的演讲更奇怪,就像一场无声电影,只看得到嘴唇动,却听不到声音。专家告诉他,不能讲话,这是唯一的治疗方法,可是这一要求,任何总统候选人都做不到。尽管用了各种药膏和漱口药,他的嗓子依然嘶哑,不见好转,直到竞选结束后,才恢复正常。
一些共和党的老党员反对威尔基,主要原因是前不久他还注册成为民主党党员。威尔基向参议员詹姆斯·E·沃森寻求帮助,但老男人不屑地告诉他:“如果一个妓女想要悔过自新,并去教堂赎罪,我个人还是欢迎她的,也会为她带路,但无论如何,我不会让她当天夜晚就担任唱诗班领唱。”工人阶级总是对威尔基不满,甚至还有人往威尔基太太身上扔鸡蛋。更严重的是,共和党中那些内斗者们并未吸取1936年的教训,反而害了威尔基。一位费城的律师引述:“支持罗斯福的大多都是穷人,他们一年都赚不到1200美元,而且他们还不值得给这么多。此外,就是罗斯福的家人。”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反战广播节目对待罗斯福也很粗鲁,这反而让民众开始同情起罗斯福来。大家都说“当你的孩子在欧洲战场奄奄一息,呢喃着要见家人时,不要责怪罗斯福派他们参战——你只能责怪自己让罗斯福重新回到白宫”。
威尔基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指责。战争本来是唯一可以用来攻击罗斯福的切入点,但威尔基人品太好,又讲义气,不愿落井下石,加以利用。他鼓励罗斯福运送武器军备到英国,也支持和平时期征兵制以及驱逐舰交易。他批评罗斯福不该隐瞒国会自己做交易,这无可厚非。一些老顽固总说威尔基是个应声虫,只会随大流,这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。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,他很难采取其他立场。最过分的是,罗斯福的新任副总统候选人亨利·华莱士竟指控威尔基是纳粹的狗腿子,他完全不该受到这样的诬告。
在此期间,罗斯福一直面带微笑地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,仿佛从未听说过温德尔·威尔基这个人。罗斯福再获提名完全是由哈里·霍普金斯一手策划,哈里住在芝加哥黑石饭店一间漆成棕褐色的房间里,其浴室内设有一条直通白宫的专线电话。民主党党内提名者有法利、加纳和泰丁斯——说明自从上次4年一度的会议之后,民主党内部已分化。但是这次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显然是被人操纵了。芝加哥市长爱德华·J·凯利在市体育馆的地下室安装了一个麦克风,直通公共广播系统。到了关键时刻,一个芝加哥官员就会对着麦克风大喊“支持罗斯福”,便可引发公众追随。这名官员正是芝加哥下水道系统的管理者,共和党认为这一点颇为耐人寻味。
罗斯福竞选期间,唯一具有争议性的时刻就发生在大选5天前的波士顿。当地政界人士不停地要求他再次保证不会派遣美国青年出国参战。罗斯福告诉他们,他已多次向公众保证过这件事,早就觉得厌烦了。但最后,他还是同意了,并说道:“台下的父母们,虽然这句话我已经向你们说过,但我还是会再一遍,一遍,又一遍向你们保证,你们的孩子绝不会参加任何国外的战争。”
萨姆·罗森曼提出异议,因为民主党政纲里并无此说法。他认为罗斯福应该再补充一句,“除非国家遭受侵略”。可罗斯福摇了摇头,这样说太明显了。他回答道:“当我们遭受侵略时,当然要参战。如果是我国遭受入侵,那也就不算是国外的战争了,不是吗?难道他们还让我保证,除非南北战争再次爆发,我们才能动用军队吗?”约翰·甘瑟后来说,罗斯福的这种做法“不诚实”。罗伯特·舍伍德虽然曾经为这段话辩护过,但他之后说,当他的脑中一闪现“一遍,一遍,又一遍”这几个字眼时,就会感到怒火中烧。还有些罗斯福的崇拜者每次听到这些话,都会不自在。在此之前,罗斯福对美国人民都是坦诚相待的,这也是他能重返白宫的原因之一。
婚心动魄:我的神秘大boss 世家三代录 前妻别跑:偏执慕总放肆宠 沈再云夏顾雪重生鉴宝 她切回满级大号了 重生年代:胖厨娘的红火小日子 人在航海,开局艾尔沃特海战 市场·情场·官场 盗墓笔记之尘封的记忆 守城使 面对秋阳 夫人,总裁他罪不至死 蜜宠霸爱:厉少,你失宠了 重生九零之神医商女 凰谋天下 穿越梦境 天才萌宝:爹地超宠妻 小农女种田忙 重生:影后夫妇疯狂撒狗粮 神王殿
燕雨妃,本该是在校园挥洒青春的学生,却因爸爸的突然身亡而匆忙逃回到爸爸老家,一个古老又宁静的村落,却不曾想怪事也紧跟而至,而她却潇洒地活出了勇往直前的霸气人生。我没见过你这么好看的!我保护你!以后嫁的男人至少要比我对你好!这是个一见她就扬起羞涩腼腆笑的本家青年,却用最男人最刻骨铭心的方式触动她无感的心。有没有人告诉你让妹子动了心自己却撒手人寰是件很不道德的事?他以为她还能找得到比他对她更好的男人吗?即便有,她又该如何抹去他在她心里留下的痛?所以。。。他完蛋了,是人是鬼她都不会就此罢休。...
他是武林中最年轻的武学宗师,拥有神秘的绝对手感,可他现在却是一名普通的中医大学的大一新生,本想低调的学学医,看看病,恋恋爱,可在一次中秋晚会被迫表演中震惊了全场,注定闪耀的美好大学生活从此开始了...
一顿野山菌火锅,沐云清成了异时空的王府小姐,父母早亡哥哥失踪奶奶中风,她被迫开始宅斗宫斗。对手手段太低级,她斗的很无聊,一日终是受不了了,跑到了蜈蚣山决定占山为王,劫富济贫,逍遥快活。可谁知第一次吃大户,竟是被燕王李怀瑾给缠上了。山顶上,沐云清一身红衣掐着腰,一脸怒容李怀瑾,我最后一次警告你,我此生只想占山为王与山为伴,王妃王后的我不稀罕!在战场上煞神一般的燕王李怀瑾此时白衣飘飘站在下面,笑的那个宠溺清清,你怎么知道我还有个别名叫山?沐云清气结你滚!...
一场诸神之乱,叫她坠神身陨。万年后跨世而归,睁开幽冷深邃的凤眸,命运齿轮重新转动,她是龙元国镇国侯府的团宠小小姐。剧毒加身,天生废材?她勾唇浅笑,凤凰半身归为,惊艳回归!契神兽,修神诀,踩贱虐渣,好不轻狂肆意,只是这个跟在身边把她宠到天上的男人,到底的什么情况?殿下,月小姐把丞相公子打了!派玄影卫将人拿下...
游戏就应该快快乐乐的玩,玩的开心就好!但是如果有一天,不好好玩游戏就会丢掉自己小命的时候该怎么办?那就只能努力的活下去了!燕小乙无声的哀叹着!N个完本,人品保证...
慕容雪和梁碧的百日契约条约!契约开始!四个月后,你就可以拿着报酬走人。梁碧介绍签约规则。契约进行中!你要无条件的答应我任何事,包括二人世界。梁碧违背契约道。契约不按常理出牌进行中!契约有变,你可以走了。梁碧道。契约违规进行中!慕容雪,契约是一生一世,不能反悔。梁碧霸气道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