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0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导言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(第1页)

一秒记住【xiaoyanwenxue.com】精彩无弹窗免费!“北洋裂变:军阀与五四(.shg.tw)”!

历史研究不比别的,要更多的人能看,研究才有价值。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,让现在的我板起面孔,正襟危坐,写一些特别学术的文字,如果没有人拿枪逼着,我肯定是不干的。

我为什么会研究起“五四”来?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追问的问题。虽然说,我这个人研究历史,或者说琢磨历史,没有科班出身的人那么多界限,经常在晚清和民国之间跳来跳去,东捞一把,西摸一下。如果有条件,古代史我也敢碰。像我这种野路子出来的人,没有家法,也就没有限制,也不想有限制。但是,对于“五四”,我却一直没有热情,相关的史料也摸过一点,但兴趣就是提不起来。在很大程度上,是因为有着一个成见,认为“五四”跟太平天国一样,下手的人太多,大鱼早都捞没了。

事情的转机在2005年下半年。那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有一学期的课,每周一次,时间空得很。因此,我跟那里的有关人士混得很熟,包括《二十一世纪》杂志的编辑黎耀强先生。等我回内地之后,黎先生去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,不知怎么想起要找写“五四”的稿子。然后就找到了我,一封信接一封信地劝诱我写“五四”。我说,你就是喜欢在内地找人,内地史学界做“五四”研究的人不少,而且名家也有几个,怎么会找到我的头上?他说,别的人路数我都熟悉,能写成什么样子,我现在就可以估计出来,唯独你可以写个跟别人笔下不一样的“五四”出来。这么一来二去,人都是喜欢被恭维的,我慢慢就动了心,开始认真做这方面的研究,摸史料。

摸了一阵之后,我发现,别看“五四”研究者甚众,著述甚夥,但从周策纵、彭明起,大家关心的都是思想文化,然后就是文学,说人物,也就是北大那几位。即使写出“五四”全史的周策纵和彭明,也较少涉及这场政治运动的政治关系。好像只有台湾的吕芳上,谈到了“五四”跟国民党的关系。但是,跟“五四”关系密切的军阀和政客,比如直皖之争、官僚政客中的亲日派和亲英美派之争,全都被人忽视了。好像“五四”期间,这些政坛上的要角全体失踪了一样。另外,五四运动作为一个政治事件,它的运作是怎么回事?怎么动员的,怎么宣传的?运动中的学生跟商民是怎样的关系,跟军警又是怎么回事?好像都是一笔糊涂账。

所以,我的兴趣来了,感觉还是有空子可钻,有鱼可捞的。

等到我下决心,真刀实枪开始钻空子或者说捞鱼的时候,发现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。光资料收集,就把你累得半死。还好,一些喜欢历史的学生,帮了我不少的忙。但真正操练,还是得你自己一点点做。心情时好时坏,干劲时小时大。就这样,陆陆续续做了四年。直到2009年岁末,才初步有了眉目。

这期间,经历了五四运动90周年,出人意料,官方居然不热,好在民间还是小热了一回。大概有些热心人痛感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,传统主义者要回归传统,制礼作乐;自由主义者要寻找历史资源,建构中国式的制度理论。大家回顾历史,翻库倒货,把坏账都算在了“五四”头上。我正在看这方面的史料,虽然心思不在思想文化上,但也知道,现在的文化状况,其实赖不到多少在“五四”头上。余英时先生说过,他跟陈独秀和胡适先生是同乡,“并且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,我在离陈独秀的出生地(怀宁)只有六七英里远的一个小村住了八年(1937—1945)。陈独秀我只听说过一次,那是指责他——后来我发现这指责是冤枉的——把儒家的老格言篡改成‘万恶孝为首,百善淫为先’。我也曾在邻县桐城住了一年(1945—1946),桐城派文学已遭‘五四’新文学的领袖们,特别是钱玄同(1887—1939)的批判,但在那里我仍被鼓励用古文写散文和诗歌。直到1946年我回到诸如南京、上海、北京和沈阳这些大城市,我才开始受到源自西方的激化论的影响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(1946—1949),就我的记忆所及,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偶像崇拜的反传统主义,都没有左右普通城市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。所以,我经常困惑,在1949年前,五四运动或者马克思主义总体上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有多大。”

其实,多少了解一点“五四”以后历史的人都知道,马克思主义,或者确切地说列宁主义,或者中国化的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影响,其实不是通过“五四”,而是通过后来的革命发生的作用。但这种革命能够成功,有很多原因。可以说,即使没有“五四”,也很可能一样有这样的结果。十月革命后,共产主义革命延伸到落后国家,这是一种趋势,很多没有发生类似五四运动的国家,一样发生了革命。“五四”对于后来的革命,仅仅能说部分地催生出一点“左倾”的意向。即使这个意向,也受到另一种意向——全盘西化的平衡。

最终革命闹起来,而且成功,中间有着太多的因素,“五四”这根火柴跟后面的燎原大火之间,不存在对应的因果关系。不管怎么说,中国化的列宁主义已经通过革命,以及革命后的一系列群众运动,彻底改变了中国,从结构上改变了。最大的变化是,让1949年前的余英时先生写古文的农村环境,如果不能说荡然无存,也所存无几。中国社会,读过“老书”(某些传统犹存的农村,对文言文的说法)的人,已经所剩无几,很多地方,可以说是孑孓无存。严格地讲,尽管“五四”后白话文的教育开始推行,但1949年之前受教育的人,还都是读过“老书”的。令传统真正失落的,还是革命和后来的政治运动。

当然,在有些人看来,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政治事件,对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一种干扰,但这场政治运动,对于教育和文化的改变,其实影响相当得大。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,尽管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寥寥,也有一些青年学生喜欢,但毕竟是一场没有多少人理睬的文明戏。只是到了1919年之后,这场文化运动的声音才被放大出来。政治运动过后,中国的新文化、新文学,才成了气候。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,白话文被学校接受。中国的大学也就是在“五四”之后,才真正像个样子。西式的学科分类体系,在“五四”之后,才算真正在中国扎根。五四运动过后,当时中国的教育家蔡元培、蒋梦麟,都曾担心获得胜利的学生,会因此而心浮气躁,荒废了学业,转而投身政治。后来的历史证明,这样的学生是有的,而且数量不少。20世纪中国的革命家,无论左和右,基本上都是“五四”青年。但是,大部分参加运动的学生还是回到了书斋,或者回到了正常生活的轨道(曹汝霖后来的续弦夫人,也是“五四”青年)。中国的大学,因为这些追求学问的人,沿着蔡元培开创改革的道路,越走越远。蔡元培之后的教育家,无论梅贻琦、蒋梦麟,还是张伯苓,甚至黄炎培、陶行知和梁漱溟,其实论教育的创新和实践,贡献都比蔡元培要大得多。

说也奇怪,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之后,此前在新文化运动中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学生,就会自动放弃原先的追求,在民族主义的大帽子下面抵制日货,将不肯服从的商人们的自由剥夺,逼他们交出货物,不服从则抓起来戴高帽子游街。对他们来说,这样做,并没有心理上的障碍。因为一个是小我,一个是大我,后者事关民族大义。运动过后,一部分从此走向政治的青年,同样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解放,放弃了自己的自由,投身革命。实际上是基于1917年新文化运动同样的理由,全盘接受另一种西化——革命的西化。

“五四”之后的中国政局,西化和激进,成了主基调。即使国民党上台,一个不喜欢“五四”的半传统主义者蒋介石当家,这个趋势也没有停止。袭承打倒“孔家店”传统的学生,大演孔子的糗事《子见南子》,孔家人告状告到蒋家政府,即使得到孔祥熙的支持,也没有把支持演戏的曲阜师范校长怎么样。受到行政院院长汪精卫支持的卫生部长,居然下令废止中医,把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的呼吁落在实处。逼得全国的中医团结一致,闹起了一场大的群众运动,才算让卫生部收回一半的成命。实际上,民国时期的中医一直处于妾身未明的状况。学界的传统主义者,陈寅恪、钱穆、马一浮等人,靠着自身的学问,和国府中蒋介石的支持,他们才在国学的名目下争得了一席之地。但就总体而言,学界的天下,依然西风猎猎,包括史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化。只是,即使最激进的西化论者,也没法在学术和教学过程中,真的把传统抛弃。

这样的“五四”新传统,在革命中和革命后的中国,其实荡然无存。吊诡的是,革命后的中国大陆,年年都纪念“五四”,把“五四”捧得很高,但“五四”精神其实根本就没有踪影。不仅德先生、赛先生不见了,连新文化、新文学也没剩下什么。当年新文学的健将,不是三缄其口,就是想说也说不出什么来。而在1949年后的台湾,“五四”的地位很低,没什么纪念,但那里“五四”的新传统却还在。当然,“五四”之前的老传统,也在。现在的人们动辄谈论台湾的雷震的遭遇,唏嘘不已。但是试想一下,这个雷震如果生活在大陆,命运将会怎样?

五四运动的发生,国人委实有点身不由己。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,就不会有日本人的乘虚而入,后来也不至于有山东问题。当然,也正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,中国才有了参战之争,段祺瑞使得北京政府加入到了协约国一边,最终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名义,也为自己赢得了一块大勋章。但是,恰因为这空头的胜利,让国人兴奋不已,结果到了巴黎和会,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是那块砧板上的肉。所谓战胜国,无非担了空名。由热及冷的落差,引起国人的大愤怒。自我检讨的结果是,段祺瑞集团此前所做的一切,都成了罪过——当然,的确也有可罪之处。五四运动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面,弄臭了皖系,却给了直系一个机会,因此他们加入运动的合唱,最终导致你未唱罢我登场。北洋军阀分裂,直皖开战,皖系倒台。

在民族主义的喧嚣面前,运动走向胜利,为此付出代价的,不仅仅是几位留学日本的文官。同样是民族主义的喧嚣,也导致了舆论和青年向左转。就那么巧,运动的温度还没有降下来,这边苏维埃俄国站稳了脚跟,想要寻求突破,打破孤立,于是接连发表两次对华宣言,宣称要放弃一切在华特权,而且要把沙俄时代从中国掠去的一切还给中国(掠去的实在太多了)。这样令国人喜出望外的宣言,跟巴黎和会上的屈辱,恰好形成过于鲜明的对照。连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孙中山、陈炯明,甚至吴佩孚都一时难以抵挡诱惑,更何况一腔委屈的青年学生?

“五四”过后,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停下脚步,出于群众运动的缘故,转向了社会改造。我们看到,无论教授还是学生,大家都在面向下层。教授做俗文化、底层文化的研究。而学生则从平民演讲,走到平民夜校。进而进行社会改造的实验,引进新村主义,办工读互助团,甚至给自己设计一个乌托邦的菜园子。这样的尝试,不仅得到北大教授如周作人辈的引导,而且连北大校长蔡元培也给予支持。

就这样,“五四”对于中国政治的走向,不仅在直皖之争上扳了道岔,在走向激进的大方向上,也推了一把。但是,中国最终走到今天,原因其实很多,“五四”绝非根本性的推动力。也可以说,即便如此,“五四”本身却没什么过错。说到底,自古以来,只要国家有了这种危难(至少当时人认为,山东丢给了日本,中国也就亡了。他们当时忘记了,山东在日本人手里,已经有好几年了),学生都会这样做的。“五四”人的榜样,就是北宋末年起来抗争的太学生,这些太学生的领袖陈东,经常被“五四”青年在游行的时候抬出来自况。他们的精神,古代时称之为什么,实在不好说,而在“五四”时期和现在,人们称之为民族主义。

民族主义是个有魅力的东西,不仅军阀的政争,谁占了民族主义的制高点谁就胜利,就连后来一部分“五四”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,推行共产主义革命,民族主义也是契机和动力。尽管在欧洲,共产主义者是没有祖国的。可是在中国,一切都不一样了。最终,民族主义和社会改造的结合,生出的,居然是中国的共产主义红色革命。

当然,我的“五四”研究,也有很大的遗憾。“五四”期间,上海十几万工人的罢工,我明知道不是由学生鼓动的。而且,我还看到许多学生劝说工人不要罢工的史料,尤其是涉及影响在沪的西方人生活的电车、电话、电报以及铁路工人的罢工,是学生特别不希望的。虽然,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,上海的帮会正在分化整合过程中,但是上海的工人,却基本上很少有不在帮的。上海的工人有地域之分,有层次之分,但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都在帮,虽然分属各个不同的帮会,但不在帮就很难立足。

事实上,“五四”之后,中共开展工人运动,还是得借助帮会的帮助,否则工作就难以开展。我也在“五四”期间筹备工会的露脸名单上,看到了诸如闻兰亭、卢达夫、刘聘卿这样的知名帮会中人的名字。也在后来的中华工业协会、中华工会这些“工人团体”中发现后来露脸的何长发、王小福以及陆兰亭、杨金荣、汪根生、李桂标这样一些帮会中人的名字。但是,我没有证据证明,这些名字相同的人就是帮会里同姓名的人。尽管看上去近在咫尺,但就是差那么一点。

五四运动的健将之一,当时的北大学生张国焘,后来回忆说,当年五四运动的时候,他在上海,跟这些工人团体有过接触。其中我提到的中华工业协会,他还在里面做过短时间的总干事。他说,这个协会号称有过万会员。“可是经我实地调查,所谓会员也不过是仅仅见诸名册而已。实际上只是这个工厂有几个人,那个工厂有几个人,多数的会员甚至不知道是属于哪个工厂的;也有很多会员根本就不是工人,大概是由一些工头因同帮的关系介绍参加进来的。”

如果这些大名头的工人组织,是帮会办的,那么,这些组织应该只是些招幌,真正组织动员工人的机制是什么?帮会在罢工中是怎样工作的?海外汉学著作《上海罢工》中,提到国民党统治时期,上海好些罢工都得到杜月笙的支持,背后的组织者,也是杜月笙。那么,当初“五四”的罢工,是不是就是此后一系列罢工的预演?

我也知道,帮会尽管属于第三社会,但却一直热衷于洗白自己。不仅在经营产业方面洗,在政治上也洗。在历次涉及民族大义的场合,一向都有不错的表现。“五四”之后的五卅运动,“一·二八”抗战,以及抗战爆发后的淞沪抗战,无役不从。曹汝霖自己回忆,在“五四”之后,他去上海,黄金荣、杜月笙和张啸林这青帮三巨头见了他,竟把他带来的警卫的四支好枪给吞了。可见有意刁难。在帮会请人写的《中国帮会三百年革命史》中,开首就是“洪门发扬民族精神歌”。帮会这样做,肯定有他们的强大的动机。毕竟,在中国的历史上,唯有民国时期,帮会是具有合法地位的,而且也凭借自身的努力,登上了政治舞台。只是登上政治舞台的帮会,还是有黑社会的背景,干点露脸的好事,尤其是争民族大义的好事,对他们有极大的加持作用。

不管怎么说,帮会跟“五四”上海罢工的关系,我没有弄清楚,很遗憾。但是,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问题,希望以后的年轻学人们,会有兴趣做这个题目。

写“五四”跟我此前若干所谓的学术专著一样,我都是希望写成一个散文体的东西。历史研究不比别的,要更多的人能看,研究才有价值。即使没有这样的追求,让现在的我板起面孔,正襟危坐,写一些特别学术的文字,如果没有人拿枪逼着,我肯定是不干的。因此,我一如既往地没有按学界的惯例,先来学术史爬梳,再写研究思路,然后再理论预设。我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地写下来了,说完这件说那件,虽然里面有个线索和脉络,但外表看,就是一件一件的事。

为了跟我以往的历史文化随笔相区别,我加了注释,以示言有所本。其实,我的随笔也一样言有所本,断没有这个胆量胡说乱道。但是,我只是个学界的小人物,写随笔,随便一点也就罢了,这本书从开始我就是按学术书来写的,所以,非加注释不可。说白了,就是让注释给我做个证明,说明我没有乱说。我也知道,这样写,也许两面不讨好,学界认为我胡闹,而一般的阅读界又觉得过于啰唆。但以我现在的心境,也只能这样了。知我罪我,大家自便。

只是,写完这本小书之后,我得到了一个教训,或者说经验,千万不要认为什么领域已经被人研究完了,晚近的历史更是如此。我们赶上这样一个时代,即使是学者,大家都喜欢做前人做过的事情,在前人的题目下,添加一点东西。因此,留下的大块空地,在哪个事件上都很多。只要有水,大鱼没有,小鱼还是会有的。下工夫捞,总能捞到点什么。

剑灭苍穹  武帝神体风浩宛欣  最强狂暴续命系统  陆先生又进黑名单了  秦天道温书欣  三国之帝临天下  清穿守则  系统带我去问道  唐昊小农民  超强小保安  大医直播间  九转天尊丁烈然儿  生而不凡林北  鬼医农女:帅哥,耕田吗皇甫筱司马槿  亡灵祀  万界∶开局从鸿蒙苏醒  降龙幕笛  从前那些沙砾  最强末世三国系统  异世封天  

热门小说推荐
穿越从全真教签到开始

穿越从全真教签到开始

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。天南地北双飞客,老翅几回寒暑。欢乐趣,离别苦,就中更有痴儿女。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,千山暮雪,只影向谁去?...

快穿直播:偏执大佬被我萌化啦

快穿直播:偏执大佬被我萌化啦

古风征文顾音念死前莫名绑定了快穿直播系统,这系统虽帮她摆脱了必死结局,却又抛给她另一个大麻烦!她必须在各个位面穿梭完成攻略任务,才能回到现实。最开始顾音念还想着逃避,但谁知金钱诱惑力量巨大,让她不得不放弃咸鱼姿态,努力奋斗~就这样,顾音念和各路绝色男子谈恋爱日常开始了…念念,你还喜欢他,是吗?濒临黑化的大魔头掐着男人颈脖,眼中露出一模诡异的危险。我的小侍读,你掰弯了孤,你可要对孤负责呀。掌控欲极强的太子紧紧搂着她的双肩,让她无法动弹。念念,你说我要拿你怎么办才好?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单膝跪在她的脚边,低头给她穿鞋。师父,我早就知晓你是魔尊。她谪仙般的奶狗小徒弟拥她入怀,满眼柔情,一声又一声唤着师傅。其余世界等待解锁一对一,苏爽甜,男主切片人。...

倾世魔妃狠逆天

倾世魔妃狠逆天

别人自爆,终是落得个魂飞魄散的下场,而她非但又活了,还侥幸毁掉了一道体内的封印!云千玥暗暗庆幸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啊!她是万年难得一遇的冰灵根,云家独女,从小天赋异禀,拥有着一张倾世的容颜,却因此遭来了横祸。重生归来,她扮猪吃虎,成了废物纨绔又嫁给了一个同样废物的丑王。然而,当世人皆在嘲笑这桩婚事的时候,丑王却摇身一变,成了人人忌惮的存在。尤其是那张面具下的脸简直是惊为天人!...

都市仙帝神医

都市仙帝神医

左手医术,右手武功,踏平都市,他是宇宙主宰,九世重生,第一世他和盘古开天,第二世他和女娲创造人类,第三世他是仙帝第九世,他重生在废物学生身上,被赶出家族,主宰重生,王者归来,杀仙王,纵横无敌。...

满级大佬穿书后马甲捂不住了

满级大佬穿书后马甲捂不住了

云情穷了一辈子,得了个机会穿书了,成了女主角。不是说女主角和家人关系不怎么样吗?谁知大哥银行卡被冻结不要紧,大哥公司赚的钱都是你的。众人你不怕她让你的公司破产吗?更有二哥,小妹学习不好不要紧,谁敢欺负你,当你二哥不存在是不是!众人你是不是在国外待久了,不知道今年的考神是谁!甚至三弟,我姐在乡下吃了不少苦,没跟上营养,她那脑子又呆又笨,能干成什么事啊!受苦受累的活都给我!众人你对现如今的最强大脑是不是有什么误会?她本想照着原著好好演下去,没想到考神设计师神医马甲依次被扒,却依旧在守不住钱的路上奔波。只好瞄准了那位在原著中英年早逝的反派,只想成为他的第一顺位继承人,顺利继承遗产。可谁知,反派突然凑近她,在她耳边说道你可知我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应当是我的夫人。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